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底线思维”有何深意黑料今日最新:今日最新黑料事件与吃瓜热点全解析何深意?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召开,作出多项政策部署,释放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明确信号,为进一步稳固经济持续向好基础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今年以来,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就业形势和收入水平总体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趋势明显,市场活力和信心增强……一季度,按不变价格核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然而,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叠加国内需求增长动力不足,亟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经济稳定运行良好态势。
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事关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是推动中国经济克难而进、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现实途径。因此,在“四稳”中,稳就业被置于首要位置。另一方面,稳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还需从稳定经济运行出发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这些举措,既有利于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也有利于稳经济,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稳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因此,从“四稳”切入,将显著增强中国经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
加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工具,是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具体体现。针对当前形势,尤其是外部冲击让经济运行承压,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必须发力显效。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前冠以“加紧”,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冠以“用好用足”,从时间和程度两方面,彰显宏观调控力度要高于以往。这意味着,既定的宏观政策要尽快落地落实落细,有效盘活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效能。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的发行使用,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会议提出的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基本政策取向。
做好政策预研储备,积极应对更大风险挑战。会议指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这清晰表达了宏观调控的施策视野:既以内为主,也内外兼顾。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近期,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国际经贸领域的霸凌行径大行其道,给世界经济增长增加巨大变数,也给中国经济带来难料的外部风险。因此,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是积极应对更大风险挑战的政策选择。据此,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适时降准降息,通过预算调整更大力度提高支出强度等举措,将有助于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的多项部署,注重目标引领,宣示政策取向,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做好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将有力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适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中国经济“稳”“进”并举,既让世界见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可预期性,也给各国带来更多合作机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